<thead id="husih"></thead>

我國自動駕駛技術現狀(中國自動駕駛發展報告)

自動駕駛 779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我國自動駕駛技術現狀,以及中國自動駕駛發展報告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錄一覽: 1、自動駕駛是如何分級的?目前國內的自動駕駛發展到什么階段了?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我國自動駕駛技術現狀,以及中國自動駕駛發展報告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錄一覽:

自動駕駛是如何分級的?目前國內的自動駕駛發展到什么階段了?

目前把自動駕駛分為6級。從L0到L6。目前國內處在L4。

一、自動駕駛分級:是根據sae的標準。分為0級:應急輔助,就是全部身體參與操作駕駛。一級又稱為部分組合駕駛,是指可以偶爾解放腳踝。二級又成為組合駕駛輔助,是指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解放腳和手。三級又稱有條件自動駕駛。是指有條件的情況下解放腳,手和眼睛。4級又稱高度自動駕駛。是指可同時解放手,腳,眼睛和大腦,駕駛人員特殊情況下給予汽車特殊指令。5級又稱完全自動駕駛,是指完全解放駕駛人員,車輛自動行駛,自動找車位,充電,加油,按時接送駕駛員以及其他的人員。以上就是自動駕駛的分級的大概理解。

二:目前我國自動駕駛的發展階段。目前我國的自動駕駛已處于第L4級。無人駕駛的出租車你敢坐嗎?如今中國已經存在了無人駕駛的出租車行業。出租車依靠車上的傳感器,攝像頭以及雷達實現無人駕駛。如今中國的無人駕駛技術已經能夠讓車輛在街道上非常流暢的行駛。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相信我國的自動駕駛技術也會睡之突飛猛進。放在十年前,你敢想象汽車還能自動駕駛,解放雙手?如今自動駕駛出租車行業已經上線。

三、自動駕駛雖然好,但是我國的自動駕駛仍然存在瑕疵。在自動駕駛推出的這段時間,很多因為自動駕駛而出現的事故也時有發生。作為市民的我們,應該嚴格按照交通安全法駕駛,不要盲目相信自動駕駛,畢竟他是機器,總會有出錯的時候。我相信,要不了多久,我們就能放心大膽的使用全自動的汽車,解放我們的雙手了。

中國牽頭首個自動駕駛國際標準正式發布,自動駕駛技術到底可行嗎?

自動駕駛技術可行,只是現在的相關技術還沒有成熟。

自動駕駛是個聽得耳朵起繭的概念,可是好像一直都是光打雷不下雨,根本沒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過。其實這是科技行業的常態。通常而言,當新鮮感過去,人們開始對某個新概念無感的時候,才是這個行業真正落地的開始。自動駕駛,就是這么個行業,到了l2級別的車輛才可以在高速公路上自行行進,遇到障礙物可以自行繞開,或者遇到危險可以自動剎車等等。

而l3以上司機才可以完全離手,比如l3級別可以在交通擁堵的時候自動駕駛, l4呢可以在城市特定的路段完全無人駕駛,而l5是無任何限制的完全自動駕駛。行業正在從l2邁向l3,就是說自動駕駛能力已經開始能在我們的上下班這樣最日常的場景里面發揮作用。自動駕駛的三大關鍵系統是感知層,決策層和執行層。感知就像眼睛解決的是在哪的問題,這里面有車聯網,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機器視覺等行業。

決策層就像大腦,解決的是要去哪的問題,這里面就有高清地圖,云計算,算法,軟件,芯片,共享,汽車運營等等。行執行層就像身體,解決是怎么去的問題,這里面就是一眾汽車廠商群雄逐鹿的地盤了,現在各方面都不成熟。普通消費者接受自動駕駛現在最大的疑慮是安全,自動駕駛的意義不僅局限于幫老司機開車,自動駕駛普及最重要的意義應該是道路安全,但是現在輔助駕駛給人的感覺不怎么安全。銷量第一的特斯拉交通事故一直不斷, 而在接下來幾年自動駕駛的浪潮里面,安全可能就是這座金礦。自動駕駛很有前景,但是距離成熟可能還要好多年。

國內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與現狀

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與現狀是什么現在很多品牌的汽車都可以實現自動駕駛,未來的汽車一定是無人駕駛的。特斯拉、寶馬、奔馳等品牌的汽車已經能夠實現無人駕駛,這主要依靠攝像頭、傳感器、gps定位系統和電子控制系統。許多汽車帶著l2級自動駕駛離開工廠。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汽車可以自動行駛,而無需車主控制汽車。還有很多車有自動泊車功能,類似于無人駕駛功能。停車時,車主只需換擋?,F在也有很多公司涉足無人駕駛技術領域。隨著工程師們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關,無人駕駛的時代總有一天會到來。無人駕駛可以避免人為的不正確操作,響應速度和準確率都比人高,因此無人駕駛技術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雖然目前的無人駕駛技術偶爾會引發事故,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無人駕駛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未來,無人駕駛技術肯定可以避免事故,甚至在關鍵時刻挽救車內成員的生命。

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與現狀

1、無人駕駛汽車快速發展

目前,全球的無人駕駛汽車行業發展態勢較好,但還量產投入使用的地區較少。無人駕駛技術與5G通訊技術、新能源汽車的相關技術共同發展。國際領先機構嫌疑完成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進入試運行、調試階段。國內大多數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的企業現在都處于試驗階段,即行業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

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政府政策的出臺調整,預計無人駕駛汽車將優先運用于工業發展,再到商用領域,最后逐步發展至民用。預計在2035年前后,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將逐漸取代傳統汽車,進入銷量的爆發階段。

2、無人駕駛技術進展較快

現階段無人駕駛汽車的人工智能主要細分技術包括,計算機視覺與深度學習。同時以傳感器以及高速芯片、GPU等為主的硬件發展也是無人駕駛領域研發的重要板塊。無人駕駛是智能化的終極體現,集中運用了計算機、現代傳感,信息融合、通信、人工智能及自動控制等及技術,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綜合體。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不斷提高,無人駕駛汽車行業市場規模將會快速增長。

3、無人駕駛汽車客戶意愿度仍待提高

目前消費者對無人駕駛汽車的購買與否大多持觀望態度,主要因素在于無人駕駛汽車的技術成熟情況,能否真的突破駕駛安全問題成為消費者關注的核心問題。因此從車輛上市到消費者大量購買還會經過一段觀望期。無人駕駛汽車需要提高消費者認知并建立消費者信心,才能促成消費者購買。

4、中國無人駕駛汽車行業市場規模迅速擴增

根據Statista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9年我國無人駕駛汽車行業市場規模擴張迅速,2019年我國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達到98.4億元,2020年受疫情影響市場規模將有所下滑,前瞻估計為95.4億元。在Research And Markets的預測下,2021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的市場規模將達273億美元,2026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將達到59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6.84%。

雖然目前無人駕駛汽車產業化仍存在各種問題,但無人駕駛汽車實質上是建立在汽車主動安全技術、智能化技術逐步升級的基礎上的,只要市場對這些技術有持續的需求,就能推動汽車向完全無人化演進。未來,人類交通系統或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無人駕駛技術現階段的發展重點還是輔助駕駛,以提高人工駕駛的安全性,要真正實現完全無人駕駛商業化運行還需要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

綜上所述,無人駕駛汽車行業尚有較多的技術壁壘需要突破,但總體行業規模增速較快,前景廣闊。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無人駕駛汽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自動駕駛技術未來發展趨勢

自動駕駛市場發展提速,供應鏈協同、用戶運營與生態融合為汽車產業可預見未來。

中國汽車總體市場已趨于飽和,但電氣化、智能化趨勢正沖擊著傳統汽車產業鏈。據估算,2025年ADAS輔助駕駛系統(L2)滲透率將達到37%,L3級別及以上自動駕駛滲透率有望達到5%,全新的電子電氣與軟件架構下,傳統車企正面臨著變革與轉型。

傳統車企擁有著集成制造的核心優勢,未來有望通過自研核心軟件,采購標準化硬件的模式打造產業協同,分工合作實現共贏。數字化趨勢下用戶體驗正成為需求驅動力,實現用戶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望實現高效產品升級與品牌力提升。

除此之外,構建自動駕駛生態體系,探索成熟的商業模式成為車企“必修課”。

自動駕駛發展現狀?

華為在2021年的分析師大會上公布了其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和實車資料,引爆全市場關注熱點,而華為宣布進軍造車市場標志著未來智能汽車市場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

隨著汽車電動化滲透率的不斷提升,各品牌汽車在動力和加速方面趨于同質化,因此,智能化和網聯化是汽車廠商差異化競爭布局的重要方向,其中自動駕駛技術更是智能汽車未來的最大賣點之一。

“智能化的下半場”,自動駕駛如何成為新的風口?

文/桃李

汽車圈有一個共識——“汽車行業的變革,電動化是上半場,而智能化則是下半場”。如今,汽車電動化的發展已經蔚然成風,雖然仍舊有新玩家入局,但是整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格局已經基本形成,競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所以不少玩家已經開始將發展目光放在了智能化身上,做好了進入下半場的準備。

為什么智能化一定是在“下半場”

智能手機的普及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其發展也到了前所未的未有的高度,而隨著5G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已經正在逐漸進入一個更智能的新時代,然而汽車智能化卻是近兩年才開始被關注,這不僅是讓人好奇:為什么發展上百年的汽車沒有跟上手機的發展步伐,而是在新能源汽車形成規模之后才開始談智能化?

事實上,從技術成熟度上來看,第一輛純電動汽車早在1834年就誕生了,而隨著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影響越來越大,世界各國政府和車企對于新能源汽車變得更加重視,積累下了大量的技術,到2011新能源車已經逐漸成為了各大國際車展中的主角了,并在近兩年迎來了爆發。而彼時無論是智能機,還是“人工智能”的發展都還不成熟。

另外,從產業的角度來說,智能汽車的發展所涉及的絕不僅僅是汽車這一個行業,還包括電子信息行業、硬軟件領域、以及車聯網、通信企業、互聯網企業,甚至車路協同、路測單元改造、交通建設企業在內都要進行系統考量。必須得等到各個環節都到達一定的水平之后,汽車智能化才具備相應的基礎。

而且從產品本身來說,傳統燃油車的機械式結構難以實現對于指令的及時準確響應,而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車將三電系統作為核心,電信號的廣泛使用可以更為精細的調節車輛狀態,這為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提供了的基礎。

不僅如此,電動汽車的結構更為簡單,電子電氣架構呈現集中式分布的特點,能夠實現軟硬件的解耦主機廠得以實現對于架構設計和軟件開發的主導權,便于日后的整車“OTA”升級,在汽車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的環境下,通過OTA升級為車主帶來常用常新的體驗是十分必要的。這也能解釋,為什么2022年上半年銷售的新車中,每百輛新能源車約有40.6輛車都裝備了L2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而油車的比例只有29.6%。

綜上,“電動化”實際上是為“智能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也導致其很難先于電動化。

智能化的競爭早已打響,搶跑者已建立優勢

雖然大家普遍將“智能化”看做是汽車變革的下半場,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率先為智能化發展做好準備的“搶跑者”。汽車智能化大致可以分為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兩個方面,其中智能座艙的發展速度較快,如今已經成為給了眾多車企的必備的宣傳點之一,而自動駕駛的發展相對滯后,目前已成為各位“入局者”的主攻方向。根據億歐智庫發布的“2022年中國市場智能電動汽車品牌自動駕駛競爭力TOP15”榜單中,特斯拉位列榜首;自主品牌小鵬汽車緊隨其后,位列第二。

特斯拉智能化表現出色主要還是起步早,成立于2003年,2008年推出了第一款汽車產品——兩門運動型跑車Roadster,隨后有陸續發布Model S/X/Y/3 這一系列產品,而早在2016年特斯拉提出宏圖第二篇章時,就曾提到過要開發自動駕駛,在車機交互體驗、輔助駕駛體驗方面均遙遙領先于其他競爭對手,并于2018年正式上線了FSD(完全自動駕駛)功能。

而國內眾多新勢力品牌此時仍處在“摸爬滾打”階段,由于自動駕駛需要大量的算法、大陸數據等作為支撐,起步較早的特斯拉在這方面積累下了較大的優勢。

小鵬汽車則是因為定位的關系,成立之初便想成為“中國領先的智能電動汽車公司”,而且團隊成員中有不少是來自阿里巴巴、騰訊、小米、三星、華為等知名互聯網科技企業,在人工智能方面有著不錯的基礎。

根據頭豹研究院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得益于更早進入智能化方面的研究以及長時間的投入,小鵬汽車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智能化技術壁壘,在目前的新勢力陣營中,小鵬汽車在輔助駕駛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經處于領導位置。

自動駕駛:新的風口已至

除了特斯拉和小鵬汽車這樣已經建立起智能化優勢的品牌以外,還有許多品牌在不斷為進入“智能電動汽車”賽道做準備,比如小米、蘋果、谷歌、百度等等。之前很多人質疑小米汽車、蘋果汽車至今沒有量產車,現在入局已經錯過了新能源風口,會不會太遲了?實際上,眾多企業準備入局的背后,隱藏著的則是一個新的風口——自動駕駛。

根據工信部制定的標準,將駕駛自動化分成0-5級。其中,L3級別是指在自動駕駛系統所規定的運行條件下,車輛本身就能完成轉向和加減速以及路況探測和反應的任務,是汽車自動化道路的一次躍升。近年來我國自動駕駛行業市場規模也隨之迅速增長。據數據顯示,自動駕駛行業市場規模為93.7億元,同比增長15.3%;2021年我國無人駕駛相關企業處測量達1564家,同比增長35.5%。(數據源于中研網)

過去兩年里,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急劇攀升,已成為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而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化存在高度綁定的關系,其中高階智能駕駛輔助功能,被認為是汽車智能化的重要體現和關鍵組成部分,因此,有機構預測,“中國有潛力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相應的市場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

我國自2015年起持續推出引導自動駕駛發展的相關政策,并在多個城市展開試點,意在推動智慧交通發展。根據頭豹預測,到2030年,中國智慧交通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17.327億元,2022-2030年復合增長率為12.6%,巨大的市場規模下,也迎來了大批自動駕駛企業入局,涵蓋C端市場和B端市場。

自動駕駛的優點與潛在擔憂

自動駕駛技術是目前所有玩家都在追求的東西,特斯拉、蔚小理等新勢力主要面向的是個人用戶,希望通過自動駕駛技術,使用戶獲得更簡單的出行體驗,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而百度則是面向B端出行市場。去年百度旗下的“蘿卜快跑”就宣布在成都開啟示范運營,涉及10平方公里范圍,共設置20個上下車點位,作用類似于出租車和公交。

成熟的自動駕駛技術被廣泛應用能夠有效提升交通安全性和交通運營效率。據中國國家交通安全委數據統計,2021年全國范圍內共發生11495起交通事故,致使5799人死亡,8018人受傷。而自動駕駛可以杜絕人類駕駛中注意力不集中,疲勞/醉酒等因素,提供多重冗余保障,讓安全性顯著提升。

同時,基于自動駕駛車輛的落地運營,市民可以選擇Robobus、Robotaxi等多種高效便利的共享出行方式,緩解道路擁堵情況。

不過,自動駕駛技術的到來也讓不少人感到擔憂——會不會有大批司機失業?事實上,產業的變革就意味著有人需要做出犧牲,如果自動駕駛真的到了十分成熟的地步,這是很有可能的,這就好比曾經的“馬車夫”會被汽車所淘汰一樣。

不過,從目前來看,這個時間還比較遠。以蘿卜快跑為例,高階的自動駕駛需要達到更高的單車智能水平,而單車智能現階段仍需要通過堆料來提升,而且想要完全解決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其仍處在試點階段,上下車點也是固定的,并不能做到出租車一樣的體驗。而且還需要配備一位安全員,這就導致其和出租車、網約車沒有本質區別,但體驗感卻是相差不少。所以,短時間內“司機”這個職業是不會失業的。

寫在最后:

自動駕駛技術目前仍舊面臨不少的質疑,去年小鵬、特斯拉曾多次因為輔助駕駛系統導致車禍出現,所以大部分消費者并不愿意將決定自己命運的方向盤交給AI,加上堆料、硬件預埋導致整車的成本不斷提升,消費者出現抵觸心理,這也是為什么盡管目前新的風口已至,但是卻沒有激起太大反響。

總之,雖然這塊“蛋糕”很誘人,但想要拿下它絕不是一件易事,畢竟產品配件可以買,但是技術是買不來的,而門檻的提升或許也會導致下半場的競爭或許不會像上半場一樣激烈。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智電汽車,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

我國自動駕駛技術現狀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中國自動駕駛發展報告、我國自動駕駛技術現狀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掃碼二維碼